close

打造亞洲演藝之都,上海需要怎樣的劇場 05

聯毅家電生活館|台中家電行|台中家電行推薦 一個個新建演出設施正在上海拔地而起,數量之外,它們還為這座城台中家電特賣台中富士通冷氣批發市留下更多——

打造亞洲演藝之都,上海需要怎樣的劇場


■本報記者 吳桐

在日新月異的上海文化地圖上,一個個新劇場正在次第呈現。
黃浦江東岸的1962時尚藝術中心由老船廠改造而成,本月開始陸續上演先鋒戲劇。而在西岸,“上海夢中心”5個大小不同、功能各異的劇場正拔地而起,一個百老匯式的劇場群將在明年投入使用。此外,上音歌劇院、寶山長灘音樂廳、人文松江活動中心、九棵樹(上海)未來藝術中心和上海大歌劇院等全新的演出場所,也在加緊建設之中。
去年底發佈的上海“文創50條”明確表示上海將打造“亞洲演藝之都”。這些新劇場的藍圖,無疑印證瞭打造“亞洲演藝之都”的決心。但要對標國際最高標準、最好水平,打響“上海文化”品牌,仍有不少問題待解:上海究竟需要多少劇場?又需要怎樣的劇場?建起的一座座新劇場怎樣去撬動更大的文化演出市場?

告別“晚上演出、白天關門”

劇院是藝術的殿堂,體現著人類審美意識的變化和文明的進步。一些著名劇場不僅是各個國傢文化形象的代表,也極大地推動著區域文化藝術的發展。
據上海市文廣局披露的數據,目前上海經文化主管部門備案的劇場達149個,數量僅次於北京。在業內人士看來,上海的演藝市場規模尚有巨大的提升空間,而做大演藝市場的一個前提,正是提供更多、更好、更有效的硬件基礎。
上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林宏鳴說,東京一年有4萬場次演出,上海隻有1.6萬餘場次。紐約僅百老匯一年的觀眾數量就有1200多萬人次,上海隻有八九百萬人次。從演藝規模看,上海同紐約、倫敦、東京等相比仍有較大差距。“我們是不是先設立一個小目標,什麼時候能實現上海市民每年人均看一場演出?”
林宏鳴認為,建新劇場要站在更長遠的角度看——如果說美琪大戲院、天蟾逸夫舞臺是屬於昨天的劇院,文化廣場、上交音樂廳是屬於今天的劇院,上海有條件有能力為中國、為世界建造“屬於明天的劇院”。“明天的劇院”要改變現今大部分劇場“晚上演出、白天關門”的單一功能模式,成為一個功能復合的建築——一座城市的公共文化客廳,兼具藝術博物館、專業視聽室、主創工作室、藝術課堂、藝術書店、餐廳、咖啡廳等功能,“人們來到這裡欣賞藝術、學習藝術、進行社交,真正成為藝術的殿堂、文化的課堂、精神的食堂。”
上汽·上海文化廣場總經理張潔也指出劇場功能拓展的重要性。2018年,文化廣場全新的“We劇場”揭開面紗,空間包含一個微劇場、一個多功能廳、小白咖啡室和三個排練廳,將成為集合戲劇展演、藝術活動、閱讀分享、攝影展示、咖啡茶飲、文創小物等生活美學元素的劇場新空間。依托於新的空間,戲劇、音樂、藝術和生活將得到更好的連接。“在三小時的看戲時間之外,未來劇場應當打開大門,面向不同的人群開展更豐富的文化活動,成為一個可以停留的、有思想的空間,給人們更多愛上劇場的理由。”

靈活經營,小劇場有大作為

要建設亞洲演藝中心,劇場的數量很重要,佈局和層次也很重要。
去年12月頒佈的上海文創“50條”提出,上海將重點支持八個演藝集聚區建設,其中既包括位於市中心的演藝集聚區,也包括以奉賢九棵樹(上海)未來藝術中心、青浦虹橋百老匯劇場群等郊區佈局,更均衡合理地分配資源,滿足郊區民眾的文化需求。
同時,劇場的建設也不再一味求大。隨著越來越多中小劇場的湧現,區域劇場佈局將形成更合理的梯形結構。
環人民廣場演藝集聚區,就由上海大劇院、上海音樂廳等大型演出設施和黃浦劇場、長江劇場等中小劇場共同構成。黃浦劇場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金城大戲院,有1700個座位,2016年經過改造,變成瞭有一個500多座的中型劇場和一個“黑匣子”小劇場。目前正在進行改造的長江劇場,也將以“小而美”的面貌與觀眾見面。
長江劇場總經理夏天說,長江劇場在改造過程中定位為“戲曲的前沿創新實踐劇場”,這是近年來上海小劇場戲曲節帶來的靈感。改造後的長江劇場,有一個紅匣子、一個黑匣子兩個表演空間。紅匣子劇場有一個舞臺和一個觀眾席,最多可以容納220位觀眾。觀眾席沒有固定座位,靈活多變,甚至可以實現圍坐在八仙桌周圍,邊看戲邊享用茶點的傳統看戲模式。紅匣子劇場的舞臺方方正正,可以轉身一變成為一個黑匣子劇場,最多可以容納150位觀眾。12塊地板中有11塊可以升降,讓舞臺可以發生不同的組合變化,適合不同的演出需求。配合紅匣子和黑匣子劇場開放多變的環境,長江劇院還安裝瞭全息聲音響,並采用瞭透聲投影技術、電子聲道技術等先進的舞臺技術。
無論在紐約、倫敦還是首爾,大劇場之外,都有各式各樣的中小劇場,甚至是隻能容納十幾個觀眾的地下室劇場,但在這些劇場中卻活躍著不少業餘劇團,許多創意和驚喜在這裡誕生。夏天明白,中小劇場的重要功能是培養人才、孵化新作,有瞭更多運營良好的中小劇場,才能促進藝術的創新和演出生態的多樣化。
近年來,越來越多中小劇場正在商業綜合體中被開辟出來,比如美羅城的“上劇場”、1933老場坊的“1933微劇場”以及目前正在試運營的1862時尚藝術中心。1862時尚藝術中心是一座可以容納800人的中型劇場,是黃浦江畔“船廠1862”商業藝術綜合體的一部分。因為小劇場經營的靈活性,這裡將有先鋒戲劇、時尚發佈會等多元的活動舉行。它將提升濱江金融城的文化吸引力,為商圈引來人流。
為瞭拓展文化空間,實現藝術與商業的共贏,上海支持社會資本利用商場、廠房、倉儲用房、文化遺址等存量設施發展演藝產業,鼓勵演藝資源走進商業綜合體,以體驗式、欣賞式、普及式形態,浸潤商場的文化氛圍。這將成為中小劇場的發展契機。

如何讓“設施”成為“品牌”

上海樂迷朱允充記得,1993年,指揮傢沃爾夫岡·薩瓦利希率費城交響樂團來到上海演出時,整個上海還找不到一個適合交響樂演出的場地。那場演出最終隻能在萬體館舉行,體育館的聲學環境加上不得不使用的擴音喇叭,讓演出音效大打折扣。
如今,上海有瞭東方藝術中心和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,在過去十幾年迎來瞭維也納愛樂、柏林愛樂等世界一流的樂團。不僅僅是古典音樂,上海還擁有專註於音樂劇的上海文化廣場、專註於舞蹈的上海國際舞蹈中心,未來還將擁有兩個專業的歌劇院,迎來世界一流的歌劇表演團體。
上海有那麼多綜合性的劇場和音樂廳也都在進行歌劇演出,為什麼一定要有專業的歌劇院呢?首先,一座高規格的歌劇院,需要達到一流的聲學標準。除瞭隔振降噪,還要滿足歌劇的混響標準,讓觀眾在任何位置都能獲得良好的聽覺享受。正在建造中的上音歌劇院,請瞭來自法國的聲音設計團隊進行瞭精確的計算。因為歌劇和交響樂的混響標準不同,甚至法國歌劇和意大利歌劇需要的混響標準也不同,因此設計團隊的方案是以可移動天花板和礦棉吸音板,改變歌劇院內部容積,以適應不同演出形式,呈現最佳混響效果。在建造之前,上音歌劇院完成瞭嚴苛的聲學測試,除瞭計算機模擬測試之外,還耗費半年時間制作瞭1:10的劇院模型,進行瞭連續5天、每天24小時不間斷的測試,搜集瞭海量數據進行分析,確保達到高標準。
一座高規格的專業歌劇院,首先要能夠給觀眾帶來一流的歌劇享受。其次,更要整合藝術資源、培養專業人才、促進專業創作、拓展更多觀眾。林宏鳴說:“一座劇場運營管理好不好,都離不開‘定位準確、特色鮮明’這八個字。所以每個劇場都要找到其立足現實、行至長遠的特色,這種差異化不僅是演藝市場良性競爭的必然,也是上海演藝豐富多彩的展現。”
至於還在醞釀設計方案的上海大歌劇院,建成後是否能像悉尼歌劇院那樣,成為世界各地的遊客向往的文化地標?或者成為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這樣的世界歌劇高地?同樣值得期待。
當一座劇場擁有瞭足夠的影響力,它將成為一座城市重要的文化品牌。當然,要達成這樣的目標,不僅僅是劇場硬件說瞭算,更重要的是運營管理上的挑戰。如何保證劇場建成後可以有一流歌劇持續上演?如何促進原創歌劇的發展?如何提升觀眾的藝術素養?在劇場還未建成之前,這些問題都需要找到答案。
arrow
arrow

    mwo248oa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